返回

插章 形式主义和强迫症

首页
    励不要紧张的、有考过后异常庆幸地、自鸣得意地、没考过后异常失落的…… 但几乎可以肯定:没有人因不堪忍受紧张,甘心决定中途退出、放弃考试的。

     换句话说:没有人质疑考试的意义,只会集中关注怎样通过这次考试。

     我在前面说过:如果一件事令人太过紧张,并非人们常识中的不自信,而是潜意识抗拒做这件事。

     真正的自信,就是相信自己的“紧张”是十分合理的,也就是相信自己不应该去做这种事。

     这或许是一种“离经判道”。

     但当人们为日常生活中的心理问题困惑无力的时候,这种“离经判道”就是十分合理的。

     我在前面s男的例子中说过:他以后一系列的心理疾病,大起大落地情绪,都是因为曾经在学校受到意外惊吓,本能产生正常地抗拒;而日后父亲用权威逼迫他进校,导致他正常地抗拒被压制,转而变得对老师过分妥协,情绪完全被成绩所控。

     他只需记忆起最初母亲陪他进校,被惊吓之前那种最独立地、最美妙的快乐。

     所以,在这种情况下,放弃考试,远比忍受紧张、应付考试要好。

     这不是一种委曲求全,而是在捍卫自己健康、独立的人格。

     只有母亲教与自己的技能,比如吃饭、走路……才是最亲切美妙的。

     不言而喻的、无条件相信一定行的! 也从来不会去“考核”孩子这些技能,令他们万分紧张。

     因为这是一种“无条件”的“血缘”与“母爱”。

     绝不容忍一丝一毫地质疑,而去追求刻板的“考核”。

     可以这样理解:“强迫症”就是因为对“母爱”的刻板“考验”。

     那些“侥幸”通过考试的经历,确实给s男带来过许多兴奋,但考试失败后的“失落”,也曾令他崩溃。

     尤其是那种“同学通过、唯独自己没过”的嫉妒,足以令他万念俱灰。

     这种嫉妒之心异常强大,几乎不可克服。

     但只需经过深层了解,追溯源头,便可迎刃而解。

     和“s”男类似的一个例子“u” “u”的朦胧记忆中:有一次妈妈带着他去参加一个什么活动。

     刚开始也是朦胧与惬意的心情。

     在活动中,因为某个意外,所有小朋友都顺利通过,唯独他倒下来了。

     就是这个极其微妙地转折,令他最初最美妙的情绪不复存在,最美妙地“母爱”,在无形中转移到那些小朋友身上,慢慢向他们妥协。

     日后极力模仿他们,他们做到的,自己也一定要做到;如果没有做到,嫉妒之心足以令他崩溃。

     他似乎忘记了自己的独特性。

    因为独特的“倒下”,使得他连同专属于“母亲”的最健康地“独特性”都忘却了。

     在“独特”的时候,他的心情是最快乐的、最美妙的。

    唯一能够超越因“侥幸”考过后的庆幸感和兴奋感。

     所以,当一个人嫉妒某些人的成就,通常假装“无所谓”,但和他们“匹配”的诱惑实在太过强大。

    (实际是母爱的转移) 所有的“无所谓”都显得如此苍白无力,不过是自欺欺人。

     只有回忆到最初产生“嫉妒”之前的美妙心情,才能取代这种不良诱惑。

     回到“考驾照”上来。

     那些紧张的人,何尝不是为了和现代中的朋友“匹配”、模仿他们,想要买辆车炫一下? 紧张不过是在提醒他:追求的这些都是形式化的、模仿的快乐,并非最真实的快乐
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
推荐内容